2014年4月16日,經過三天的跋涉,蘆笛和王瑞雪由北京一路趕到了大同。來不及欣賞風景,也沒有時間感嘆這幾天的艱辛,因為相對于近十萬公里的路程和一年的行程,這三天只是亞歐非環(huán)球之旅的第一步。然而正是這第一步,在蘆笛的眼中,成了整個旅行中可能遇到困難的一個縮影,因為一路上,天災、人禍、意外接踵而至?!八简炛覀兟眯械囊庵?,堅定了我們走下去的信念”蘆笛說,“因為很多人期待著騎行的瀟灑和沿路的賞心悅目,但是遭遇和克服困難才是旅行的意義所在,畢竟我們不是旅游”。
面對鏡頭 蘆笛和王瑞雪秀出了自信和堅定
如果將旅游和旅行進行比較的話,它們之間唯一相同的就是已知的路線,旅行面對更多的是未知,而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。正如蘆笛在自己的空間所言:4月16日,大同,出發(fā)才三天,第一天:迷路,摔車;第二天:下雨,廢區(qū);第三天:發(fā)燒,大姨媽……環(huán)游世界,每天都是新的體驗。這里下雨的天災,發(fā)燒、大姨媽的人禍,摔車、迷路、入住廢區(qū)的意外,顛覆了很多人,尤其是專業(yè)驢友之外的業(yè)余人士對旅行的認識,他們一些浪漫的想象被這些冷酷的現實擊的粉碎。而說走就走的旅行,其背后是有成熟的心智、豐富的經驗、堅定的意志做支撐的,沒有這些心理和實踐上的積淀,旅行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?!耙宦飞系娘L光和各種奇遇是人們關注的重點”蘆笛說,“也就是說大家更在意旅行中的結果,而過程對于他們而言就像是電視劇中插播的廣告,只不過加深了人們對結果的期待而已”。
為了讓人們更深入的了解旅行,蘆笛和王瑞雪在出發(fā)前做了充足的準備,他們攜帶了手機和平板電腦,這樣有助于他們實時更新自己的狀態(tài),以便于人們能夠全天候的關注他們的旅行。此外他們準備了兩部單反相機,沿途的風景、身邊的囧事都會被鏡頭定格,粘貼在網絡世界。為避免這種定期的狀態(tài)更新給人空洞乏味的印象,蘆笛每隔一段時間會寫一些旅行記事之類的文字,選取騎行中或驚心動魄或妙趣橫生的片段加以整理,力求給讀者一個第一視角之下的真實旅程?!拔蚁M蠹也灰殃P注的重點集中在我和瑞雪身上”蘆笛說,“大家應該關注旅行本身,作為旅行的實踐者,我們也只是旅行的一部分”。
誰在路上不是重點,重點是在路上,而一路上不只有觀花賞月的閑適,更有跋山涉水的艱辛。旅行者遠離都市和故土,踏上騎行之旅,他們要實現的是內心的訴求,他們要找尋的是被城市和浮華所湮滅的自我和自然。對此我們不宜做過分的解讀,這種訴求和找尋的實現,就是在旅行中去經歷和見證外面的世界,通過親身的接觸和交流達成的。但我們也絕不能將旅行簡單化,一段旅行的意義可以是深刻有內涵的,也可以是膚淺的走馬觀花。而深刻和膚淺之別就在于大家關注的是“行者”內心的“旅行”,還是旅行中的山山水水?!拔覀兛傄诼眯兄型敢暬蛘呤斋@一些什么”蘆笛說,“至于這些東西是精神層面的還是技術層面的都不重要了,因為我們已經在路上,不管它是什么都將成為我們旅行中的一部分”。
蘆笛和王瑞雪的部分旅行裝備
我們來看一下蘆笛到達大同前的網絡日志:今早雖然沒風,但是下著雨,氣溫也接近零度,我們卻不得不繼續(xù)趕路,出發(fā)這兩天的行程比預想慢得多,團隊還在磨合,還有我們自身…。昨晚狂風夾著小雨,我們不得已在天黑之前找了個無人的廢區(qū)住了一晚,一早四點多凍醒,五點多出發(fā),就要到大同了,我們北京出發(fā)的前后倆車,時速90左右,國道運煤大車特別多,全靠歐訊手臺對講前后照應……早飯時間,先做休息~
這樣寫實的日志透出了旅途中的寒氣,如果我們將此情景還原成畫面,然后將其同下面這張出發(fā)前小聚的圖片進行對比,我們就會更加強烈的感受到本次環(huán)球旅行意味著什么,也能深刻體會本次旅行的意義。聚會上充斥著祝福和壯志滿懷,也有著對前途的憧憬,因為對這些經歷過旅行的人來說,他們更清楚這一別的意味。
出發(fā)前的小聚充滿溫馨與激情 這和旅途中的艱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
旅行不只有想象中的浪漫,還有面對艱辛的“不懈”和“不屑”,那份面對困難的堅持和自信本身就是這次旅行的意義之一。路途中的艱辛也許是“主旋律”,也許是“協奏”之外的“插曲”,無論是什么,“行者”都會把它們作為旅途的主題歌,一路高歌猛進。沒有艱辛無所謂旅行,沒有美景會大煞風情,車輪碾過已知的路線,雙眼見證未知的行程,此刻沒有后方,一路轟鳴,車輪卷起沙塵,道路深處,幾個身影在前行。